查看原文
其他

PAM在线讲座 | 赵琰哲:一点芳心,十分宛转

赵琰哲 明珠美术馆PAM 2023-06-28

‍>点击音频,听赵琰哲老师讲画中人的故事

明清女子,相比于男子,更具“天地清淑之气”。正如编撰《古今女史》的晚明文士赵世杰所言:“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曹雪芹亦在《红楼梦》中借贾宝玉之口道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些水做的精灵骨肉,化为画家笔下、卷轴之中的妇人形貌,展现在观者面前。

端严清古的大家闺秀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将妇人相貌分为两种:其一“貌虽端严,神必清古,自有威重俨然之色,使人见则肃恭,有归仰心。”其二“姱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明清闺秀与名伎肖像正可对应此二种妇人之容。

“男治外事,女治内事”。明清良家妇女的生活大多被规范在家庭之中、闺门之内,或梳头理妆,或纺织刺绣,或侍奉公婆,或教养子嗣。明清闺秀肖像多以正面示人。画中姿貌端仪、表情肃穆的良家女子眼神直视观者。这种正面对称的构图方式上承宋元以来垂范后世的后妃肖像,带有耀示身份的道德意味。

>《寄庐双影图》,程庭鹭、黄均(画)、周小英(题跋)

明清闺秀肖像还常以双人像呈现,其中有男性参与的成分,特别涉及与家庭中男性的关系,或为夫妻,或为母子。在画像中,闺秀们或身着凤冠霞帔与丈夫共同端坐于椅上,接受家族后辈的供养;或夫唱妇随,举案齐眉,表达夫妻之间的琴瑟和鸣;或是辛苦劳作,训导儿女,展现母慈子孝。

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她们最值得彰显的辉煌时刻多与夫君子嗣有关。只是等到这样时刻的到来,美人多已迈入迟暮之年,闺秀肖像亦多见其中老年模样。《寄庐双影图》中即可见陈本中、袁瑛夫妇二人拈花像。夫妇同乐,伉俪情深。“共读寒灯一盏青”,“此乐人间胜画眉”。

取悦众目的青楼名伎

相比于“貌虽端严,神必清古”的闺秀良媛,以色示人的青楼女子可谓拥有取悦于众目的“姱丽之容”。沦落教坊的风尘女子虽然身份低微,却丝毫不轻浮淫艳。她们不仅工诗文,擅丹青,通音律,善歌舞,甚至重情轻财,爱憎分明,侠肝义胆,通晓大节。尤其在甲申国变的明末清初,才貌兼备的江南名伎应运而生。

在晚明文人余怀《板桥杂记》中,喧嚣鼎沸的南京旧院不止是单纯的风月场所。“旧院与贡院遥对,仅隔一河,原为才子佳人而设。”在其中,文士与伎女,道德与欢娱,国恨与家愁,入世与退隐……通通纠缠在一处。金陵名伎以其悲凉的传奇色彩寄托着文士的穷途之思,留下不少颇耐人寻味的画像小影。

名伎肖像大多采取独立个像的表现方式,这也许源于青楼女子与男子关系的不确定性。虽然她们或多或少都与当时名士关系匪浅,其中不少还属真情挚爱,如董小宛与冒襄、顾眉与龚鼎孳、柳如是与钱谦益等,但其画像并不直接表现其与男性的关系。

>《董小宛像》,顾端(画)、周小英(题跋)

青楼名伎最为灿烂的时刻是其年轻貌美之时,故而肖像亦多展现风姿绰约的年轻容颜。画中美人身着时装,散发着性感的吸引力。萧云从原本、周序临本的《董小宛像》便如是。董小宛,名白,字小宛,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性好清静,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才艺出众,能诗善画,尤擅抚琴。后脱籍正名,成为冒襄宠姬。

在画像中,我们大略可见斯人面容:柳叶弯眉,朱唇凤眼,云鬓松挽,翠钗白坠,手拈兰花,含笑嗅闻,既文雅清丽,又时尚娇俏。据说冒襄曾为其制作“薄如蝉纱,洁比雪艳,以退红为里”的新式衣衫,引领着当时江南妇女的妆饰风尚,就连达官贵人家的女眷也如法炮制。

就肖像主容颜的表现角度来说,名伎肖像多侧颜示人。董小宛、寇湄、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等人皆如此。画中美人脸庞微侧,衬得眉眼口鼻间曲线妩媚灵动。同时其目光流转,并不正视观者,而将眼神似有若无地斜望向画外。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画中女子的姱丽之容使观者获得眼目之愉,多少含有挑逗与情色的意味。我们可以想象,当男子在欣赏如此画像小影时,心中所翻腾出的情绪定与观看垂垂暮年的闺秀画像完全不同。

>《顾横波小像》局部,金礼嬴(画)

以正面示人的明清名伎当属顾眉。顾眉,又名顾媚,字眉生,号横波,人称“横波夫人”。琴棋书画皆擅长,通晓文史,工于诗画。嫁于文士龚鼎孳后情意甚合,生活美满,改名徐善持。其受清廷诰封为“一品夫人”,实可称明清名伎中地位最为显赫的一位。

在清乾嘉时期女画家金礼嬴所作《顾横波夫人小影》中,顾眉表现为正面半身像。画中顾眉姿容端庄,妆容清雅,头梳扁髻,衣着简约,身形掩映于树石之间,表情淡然地直视观者。在名伎肖像普遍采取侧颜斜望的表现方式下,为何顾眉反以正面像表现?对此可从其身份地位的改换加以推测。

从画中年龄来看,顾眉年纪偏大,应已不是周旋于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当属于脱籍从良嫁归于龚鼎孳之后。身份的转变不免带来自我认同的变化。加之龚鼎孳出仕清朝后,顾眉被加封为“一品夫人”,地位荣显,不同往日。因此,《顾横波夫人小像》采用闺秀惯用的正面像来彰显其身份端仪,也就不难理解了。

>《陈圆圆像》局部 周小英(题跋)

同样采用正面像表现姿容的还有名伎陈圆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她与吴三桂之间的传奇经历,经过吴伟业《圆圆曲》的加工,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红颜祸水。而陈圆圆之后落发为尼,已脱红尘,自然不必再如名伎般展现自身容颜。名伎像与僧服像的两相对比,更使人感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明清名伎肖像中,最特别的当属女扮男装的柳如是。柳如是作为才情出众的一代名伎,不仅精通音律、舞蹈,书画、诗文亦颇为出色。其年少时周游四方,与诸多文士交往。《西湖韵事》著者的汪然明便曾资助其出游及出版。

>《西湖韵事》,汪然明(撰)、周小英(题跋)

《柳如是小像》不设背景,仅以圆形为框。画中的柳如是作男装打扮,头戴黑色头巾,身着蓝色长袍,双手掬于胸前。只不过面容依然俊秀,柳叶弯眉,凤眼朱唇,脸庞微侧,望向画外。

>《柳如是像》局部毕琛(画)、周小英(题跋)

如此突破自身性别的男装扮相来自于柳如是年轻时的真实经历。那是发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的一段传奇往事。彼时她还叫作杨爱,乔装为男士,化名“柳是”,造访文人钱谦益的书斋半野堂。此次拜访改变了她的姓名和命运。她被钱谦益娶为夫人,改名柳如是,又称河东君,身份与地位不同往昔。不过,身份地位的转换未曾改变柳如是的男儿之气。即便在嫁给钱谦益后,她仍然穿着文人袍子四处拜访,公开谈论政务,讨论军事谋略。

其实女子身着男装的做法并不是柳如是首创,也并非她一人独有,这在明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风尚。在明清杂剧中,有大量女扮男装的情节出现,如徐渭的《女状元》,梁小玉的《合元记》等,构建起不同于常的女性形象。

风尘女侠的自我认同

晚明文士余怀著有《板桥杂记》一书,专门记述秦淮旧院的名伎事迹。在余怀看来,居于狭邪之地的风尘女子虽难登大雅之堂,却关系着“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在销金窟中,男人们似乎过上了声色游乐的豪侠生活,消费着美姬丽人的青春年华。

但此时“侠”并非只是进入伎院消费的男性专利,青楼中的女主角亦可成为“侠”之化身。在明清易代的鼎革动荡之际,青楼女子不输男儿,颇具豪侠之气,其中以柳如是、寇湄为代表。

>《寇白门小像》局部黄均(画)、周小英(题跋)

晚明名伎寇湄,娟娟静美,跌宕风流。善鼓琴,能度曲,擅吟诗,工画兰竹。十八九岁时被保国公朱国弼所购。清军南下之时,寇湄自筹千金赎身,“匹马短衣,从一婢而归”,回到秦淮歌楼,自称“女侠”。成为“女侠”的寇湄不再依附于他人,一改之前的生活方式:“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自叹美人之暮,嗟红豆之飘零也”。

清顺治年间,吴伟业与寇湄于秦淮河畔再度相遇,感怀于自身为“贰臣”所背负的道德愧疚,兴起“沦落之感”,于是作绝句六首相赠。诗中“一舸西施计自深”、“今日只因勾践死”等语,暗示出寇湄曾参与江南地区的反清复明活动。

>《柳如是遗集》局部张兰思(编)、周小英(题跋)

另一位以“女侠”自居的名伎当属柳如是。她的侠义之名来自两方面:一是明亡之前,其作男装打扮出入厅堂,与男性文人激辩时政;二是明亡之后,其为保大节,极力劝钱谦益赴死不成而投江自尽,被救后暗中支持江南地区的反清复明活动。这样的惊世之举恐怕是七尺男儿也未必能做到的。“总有家园归未得,嵩阳剑器奠平夷。”“吾欲乘此云中鹄,与尔笑傲观五湖。”虽身为柔弱女子,但在诗文中,对自我身世的感怀及家国乱世的惆怅,都使得柳如是以勇武女侠自视。

家国变幻下的青楼名伎,既有灵气,又带侠骨,其自我认同早已不再只是依附于人的风尘女子,而成为历经世事冰雪、勘破生死大义、气节胜过男儿的巾帼女侠。

后世塑造的“秦淮八艳”

时至今日,当我们提及“秦淮八艳”,通常指的是马湘兰、柳如是、顾眉、董小宛、卞玉京、陈圆圆、李香君、寇湄这八位明末清初秦淮河畔的青楼名伎。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淮八艳”并非晚明人所提,而是由晚清文人提出的。

余怀笔下专门记述金陵名伎事迹的《板桥杂记》,成书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书中虽提及马湘兰、顾眉、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湄等人,但尚未形成“秦淮八艳”之说。

>《秦淮八艳图咏》叶衍兰(编)、周小英(题跋)

时至晚清光绪十八年(1892),张景祁与叶衍兰以明末清初金陵青楼中才情与侠义兼备的八位名伎为对象,绘制图像,撰写小传,命名为《秦淮八艳图咏》,并付梓刊印。书中共收录九幅图像,依次为“马湘兰小影”、“卞玉京道人重帘香锁图”、“李香君小像”、“柳如是谒半墅堂小影”、“董青莲小像”、“顾横波梅花小影”、“寇白门小像”、“陈圆圆小影”、“圆圆晚岁入道小影”。

其中,陈圆圆画像有二幅。相较于余怀《板桥杂记》,《秦淮八艳图咏》后加入了柳如是、陈圆圆,将明末清初金陵名伎群体加以凝炼概括,塑造出“秦淮八艳”意象。至此,“秦淮八艳”固定为马湘兰、柳如是、顾眉、董小宛、卞玉京、陈圆圆、李香君、寇湄八人。“秦淮八艳”之说得以广泛传播。

>《马湘兰信札》局部 马湘兰(作)、周小英(题跋)

《秦淮八艳图咏》中所塑造的名伎形象,与她们的传世肖像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秦淮八艳图咏》中的寇湄像,与由明末清初金陵名家樊圻、吴宏二人合绘的《寇湄像》十分相近。画中寇湄为整身像,侧身向左,坐于坡石之上,面庞微侧,微露愁容。《秦淮八艳图咏》中的顾眉像,则源于叶衍兰在许增家中观摩张溥东所摹《顾横波夫人小像》之后而作,同样以正面示人。

《秦淮八艳图咏》中的“圆圆晚岁入道小影”,亦也其传世画作非常类似。上海图书馆所藏《马湘兰致王百穀手札》卷前朱梅村所绘《马湘兰拈花小影》,则是根据《秦淮八艳图咏》中小像所绘。可见,《秦淮八艳图咏》中的画像是叶衍兰根据所能见到的传世画像改绘而来,同时加入自身理解,在人物面容上整体挪用已有图示,而将姿势、背景略加改换,使得每幅肖像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细节特征。

芳心宛转的女史画家

明清二代的女子不甘于仅做本色之事,她们不断扩展视野,尝试生发新的才能,由此涌现出诸多擅长书画丹青的才女。

明清女画家所拥有的艺术修养较多来自男性文人画家的影响。出身良好的大家闺秀,其书画养分大多从家庭中汲取。她们或世传家学,少承庭训,由擅画之父兄教诲提倡,走上绘画之路;或嫁于富有书画涵养的名士为妻,夫唱妇随,同研同乐。大多数明清闺秀画家依靠家庭开展绘画活动,这也由其身处闺房的环境所决定。如道光时期女诗人兼画家沈善宝,又如前文所提及的图绘《顾横波夫人小影》的金礼嬴。

>《梅花卷》局部,沈善宝(画)、周小英(题跋)

金礼嬴为清乾嘉朝闺秀画家。字云门,号云门内史、昭明阁女史等。山阴(今绍兴)人,晚居杭州。嫁于嘉兴文士王昙为继妻后,夫妇二人以诗文书画相商榷。二人性喜山水,常结伴出游,遍访名山大川。凡吴越幽胜之区,探索殆尽。被人称为当世之“赵明诚、李清照”。金礼嬴自幼娴熟翰墨,长于图绘佛像仕女、山水花卉、界画亭台等题材。陈文述对其极为赞赏,称之为“海内大宗”。

>《柳如是别传稿》 陈寅恪(撰)、周小英(题跋)

相比于闺秀女子对家庭的依赖,在发展自身才能方面走得更远的是青楼女子。出于生计需要,身处风尘的她们堪比职业女性,享有读书识字的特权,并非只重美貌,而是要像大家闺秀一般修习书画琴棋,以便与文人雅士唱和。

相比闺阁女子而言,青楼女子具有更广阔的交游阅历与施展空间。她们较少受到礼法的阻碍,身心相对独立,能够自由出入男性空间与公共场合,以自身才情与文士往来雅酬。正如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所言,晚明名伎之所以善吟咏、工书画,是“因其非闺房之闭处,无礼法之拘束,遂得从容与一时名士往来,受其影响,有以致之也。”

>《薛素素小像》局部  王叔晖(画)、周小英(题跋)

薛素素作为晚明金陵名伎,风靡万千男子。一方面源于其善理眉鬓,玉面檀心,姿性澹雅,言动可爱。另一方面则由于其修养全面,琴、棋、诗、画、绣无一不精。薛素素的音律才情惊人,不仅吹箫弄笛不在话下,甚至可以在马上抚琴。同时,她还是少有的书画兼备的丹青好手。既可写小楷《心经》,又能绘山水兰竹,“下笔迅扫,无不意态入神。”其所绘白描观音,“虽名画好手,不能过也”。薛素素曾以水墨图绘《吹箫仕女图》,描绘园林之中吹箫遣怀的女子,带有自况写照的意味。

>《马湘兰致王百穀手札卷》其八 马湘兰(作)

金陵名伎马湘兰,字守真。其诗文造诣颇高,歌舞一流。因善画兰,而取湘兰之名。亦因其画兰之名甚著,而伪作颇多。马湘兰与当世文士来往密切,有豪侠之风,时时挥金以赠少年。其与江南文士王穉登交谊甚笃,始终未能相嫁而独守终生。《马湘兰致王百穀手札卷》便是马湘兰所寄予的情意绵长的八通信札。

>《香风蕋上》李因(画)、周小英(题跋)

活动于晚明清初的李因,字今生,号是庵、龛山逸史。因幼时家贫,一度落魄为风尘女子。后因《咏梅》诗中“一枝留待晚春开”之句,赢得文士葛征奇倾慕,纳之为妾。在葛徵奇因明亡而忧愤逝世之后的数十年,李因矢志不嫁,卖画自给。其“白发蓬松强自支,挑灯独作苦吟诗”之举,为人所称道,颇有古闺侠风。

李因擅绘花鸟,尤长于对景写生,注重师法自然造化。她对陈淳画风十分偏爱,不仅临仿揣摩,还用沉香木刻陈淳雕像敬拜。葛徵奇曾说夫妻二人在画题上各有擅长——“山水,姬不如我。花鸟,我不如姬。”李因以荷花鸳鸯题材为最著名,饱含夫妇情笃之意。此幅《香风蕋上》,水墨苍古,幽淡静逸,其不求形似的写意花鸟画风,颇得青藤白阳遗意。

蕙质兰心的明清女史画家,虽然在传统画史中隐而不彰,但其所具备的丹青才情却丝毫不输男子。正如吴湖帆于《马湘兰手书致王百穀八札卷》上所言:“一点芳心,十分宛转温柔。”


嘉宾简介


赵琰哲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绘画史、宫廷美术史、女性艺术史。出版专著《茹古涵今——清乾隆朝仿古绘画研究》,并有专业论文五十余篇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等学术刊物。参与策划北京画院“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展览,并主编展览图录。


PAM在线讲座系列:

PAM在线讲座 | 李开升:明代书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假期特辑 01 | 和四季融在一起,回到日月山川里
假期特辑 02 | 在山水田野放怀,以自然为镜找自己



观展倒计时4天
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2020.01.18-2020.06.28

展览信息出品人:李  爽学术主持:范景中策展人:李丹丹参展艺术家(按音序排列):陈丹青、清川阿莎美、王冬龄、徐冰、严善錞、杨小京、周小英主办:明珠美术馆支持: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特别支持:上海图书馆、上海报业集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